close

本篇為閒人小小更新,有些東西或許會有疏漏,但仍期望大家會喜歡。

教師節

 

不知說啥說一去年發生的笑話吧

有關教師同事的故事,身處教育圈不少老師選擇伴侶就是老師,名副其實的近親繁殖

有天早上,小明對著當教師的父母說「你知道9月28日代表什麼嗎?」

小明父母心想,難道孩子要祝福自己,在屬於自己職業的節日

小明先從櫃子拿出兩個玻璃杯,又從冰箱拿出兩公升牛奶說道

「再過兩天這個牛奶就要過期了,就跟你們說不要買一次買兩罐大罐,我又不喝完,你們這罐自己想辦法」

 

 

薪水好理解,那束脩呢?

工資一般都稱作「薪水」,字面上「薪水」是「柴」和「水」

《南史·陶潛傳》記載到,陶潛兒子家裡入不敷出,於是陶潛派一僕給其子,並附書信解釋:「汝旦夕之費,自給為難,今遣此力,助汝薪水之勞。」

 

◆翻譯:「你每日生活所需開支費用都有問題,自己難以供給,我現在送一個僕人來助你打柴汲水。」

補充:古代發俸祿是含兩部分,一部分是米,一部分是錢,這兩部分的剛好夠維持一個人的生存,米配水,再用柴火燒就有熟飯可吃了。

有飯人能生存,因此「米」+「柴」+「水」就是人們出去努力打拼的一個基本的需求,後來人們就把「薪水」引申為工資了。

 

閒談:原本想湊一篇,太少只好….

 

那老師的工資為何又稱為「束脩」呢?這要從「束脩」一詞的本義說起。

 

束脩是誰收的?拜入孔門要肉乾?

相信大家聽過以下這句

《論語·述而》「子曰:『自行束脩以上,吾未嘗無誨焉。』」

翻譯 肉脯、肉乾(臘肉),束脩就是將10條肉脯捆在一起。

翻譯 教導、勸導。

wiki肉乾

孔子說「學生主動送給我10條臘肉,我沒有不給他教誨的。」

不少人也認為「入學前先繳納束脩,作酬謝教師的禮物」

 

《禮記•少儀》說:「其以乘酒壺、束脩,一犬賜人或獻人。」

補充:

「乘壺酒」是「四壺酒」;「束脩」是十條綁一起的肉乾,古代諸侯大夫拿這些東西互相贈送,學生入學時也向老師進獻這種禮物。

朱熹:「古者相見,必執贄以為禮。束脩,其至薄者。」

朱熹認為,窮苦人家稍作努力,還是拿得出這摯禮,畢竟孔門有那麼多出身寒門、生平寒微的窮學生。孔子是打個比方,無非是說明即使是最輕微的禮物,他都會給予教導。這是一個規矩,否則就屬於造成學生有不勞而獲。

 

畢竟古人也有計載,「束脩」是給老師的見面禮。雖不多,但能顯對老師尊敬。

 

《晉書·慕容廆載記》:「平原劉贊儒學該通,引為東庠祭酒,其世子皝率國胄束脩受業焉。」

《唐摭言·兩監》:「龍朔二年九月,敕學生在學,各以長幼為序。初入學,皆行束脩之禮。」

《寧海林貞婦方氏墓志銘》:「訓飭諸子從師問學,束脩不足,脫簪珥繼之。」

 

行束修與年紀

東漢鄭玄《論語注》:束脩,謂年十五以上也。

《周禮·秋官司寇》記載:「自生齒以上,皆書於版」

漢朝桓寬的《鹽鐵論·貧富》說:「余結髮束脩,年十三,幸得宿衛,給事輦轂之下。」

解釋:十五歲就學和十三歲給皇家當宿衛都稱束脩。「行束修」有另一層意思,古代男子十五歲入學,所備之禮即為束修。

 

孔子說:從15歲以上的,我從來沒有不教誨的。這就不涉及學費的問題,以此顯得夫子有教無類的徹底性、純潔性。東漢鄭玄持此說,這符合孔子「有教無類」的理念和胸襟。也可對應孔子十五歲而立志於學,然後推己及人,推而廣之,這是非常合理的。

參考:《周禮·秋官司寇》

https://ctext.org/pre-qin-and-han/zh?searchu=%E6%95%B8%E8%87%AA%E7%94%9F%E9%BD%92%E4%BB%A5%E4%B8%8A

 

束脩是約束

《晉書·列女傳》有:「束脩整帶造於別榻。」

《晉書·夏侯湛傳》說:「惟我兄弟姊妹,束修慎行,用不辱於冠帶。」

對此處束脩與年齡和肉乾其實都無關。

古代人重視禮儀,不管就學、出仕等社交場合都要有所約束和注意妝飾,以示莊重。取「束髮修飾」,束脩是受約束,改變原先散漫狀態的意思。

 

因此

孔子說的「束脩」指的是束髮修飾。束髮修飾意味著一個人正式入學或入仕

 

 

束脩多元宇宙

西漢孔安國《論語注》有云:「束脩,束帶脩節。」

曹魏何晏《論語集解》引孔安國語則謂:「言人能奉禮,自行束脩以上,則皆教誨之。」

蕭梁皇侃《論語義疏》是這樣解釋的:「孔注雖不雲脩是脯,而意亦不得離脯也。」

對,孔安國這票人,都認為「束脩」兼具動作束帶脩節和名詞肉脯二義。

 

因此孔門招生指南可能是

孔子說:「只要你滿十五歲,是能夠約束自己行為遵禮守節,只要帶十條臘肉進行拜師,我從來沒有不教育他們的。」

孔夫子早年招生宣傳以 「束脩」列明 學費跟年齡 與大家知道的「有教無類」則說入學資格

鼓勵大家來報名….

 

但亦有一票學者認為…

 

致十五歲的我孔留

《論語集釋》裡收錄,依《魯論》,「誨」作「悔」字,則夫子的話就變成:我從15歲以後,未嘗沒有後悔的事情了。把這句話和孔子描述自己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」

 

對應前面的年齡與收不收費說,回歸孔子說

他們認為孔子是說:「我自從十五歲志於學以來,不是沒有出現過讓我自己遺憾的事情。」

 

那拜師要準備禮物嗎?

《論語》記載,孔子然後對兒子孔鯉說:「不學禮,無以立。」

子曰:「不知命,無以為君子也;不知禮,無以立也;不知言,無以知人也。」

可見孔子覺得「禮」對生活的重要,「禮」是我們處世立身之根本。

子曰:「禮云禮云,玉帛云乎哉?樂云樂云,鐘鼓云乎哉?」

禮只是紙張在說話?樂只是鐘鼓發音?從我們可知道,禮的外在形式是其次,實際上須出自真心。

同樣道理,假若送禮物給別人,只是心懷不軌或另有目的

這樣的「禮」還有意義?

 

從現在的角度,孔子很注重禮,孔子意思肯定不是把這十條肉乾當成學費,而是學生拜師的一種見面禮與心態。如果學生空著手來拜師,一是不和禮儀,二也彰顯不出對老師的尊重和拜師的誠心。

 

從孔子落實「有教無類」的教學理念,只要你帶著尊重與合適的禮物,甚至最低廉十條肉乾,孔子都沒有不教的,意思是什麼人都可以來求學。

 

夫子眼中無棄人,你願意學,我願意教

 

感覺這跟佛教無相布施概念相似,只要發心真誠

以一個要尊重他人、恭敬他人的態度,哪怕是乞丐供養佛他剛拿到的一粒米,小孩子供養佛手中僅有一捧沙子,都功德,重要不是禮物價價格,而是心意。

 

孔子會接受禮物嗎?

「謀道不謀食,憂道不憂貧」

「士志於道,而恥惡衣惡食者,未足與議也」

能說出這些話,又怎會要交十條肉乾當學費呢?

當然富貴人家子弟給老師送些禮物,孔子應該還是沒有理由拒絕

 

孔子雖定下了學費標準,但他也堅持「有教無類」的平等原則。

孔子弟子三千中,出身寒門的窮學生有顏回、子路、卜商、冉求、仲弓、原憲、伯牛等人,孔子都把他們培養成了謙謙君子,並沒有聽過誰給不起束脩而拒之門外。

 

但要知道,脩屬於年祭之物,弟子給束脩經濟意義,更重要它代表弟子對於師長的尊禮。因此要得應該尊重。

好了,有肉乾商要找閒人放廣告嗎?

 

閒談:好好祝教師節快樂吧

那針對老師該如何準備比較好,已經畢業或正在就讀的學子,閒人建議找一張小卡片,找一張便條紙,再寫一段詪老師的話,就可以了。至少閒人是這麼做,從國中到大學在學習一路上,有深深影響過閒人的老師,則是在這日子用留的訊息問個安。

 

閒人認為禮多不怪,只要發自內心即可,那大家認為呢?

祝大家教師節快樂!

arrow
arrow

    閒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