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個侄子到家給了盒象棋展開的故事
從拿到一盒象棋後,我體驗象棋,想起小時候常想到的幾個常見問題 象相、炮砲哪來的
(絕對不是好好一個大人被國小殺爆讓子,還惡補象棋的故事)
相信玩過象棋的人,應該都對炮的規則印象深刻,很強能跳打敵人,但代價是自己要跑過奇特規則,誰會拿著炮帶著自家主人壓人的。
我可沒說LOL約德爾炮手崔絲塔娜不要誤會。
一、象棋規則
象棋是兩方對弈,象棋棋子共有32個,每種顏色16個棋子,共分為7個兵種,紅方為帥統仕、相、車、馬與炮各有二支,兵五支;黑方以將統士、象、車、馬與炮各二支,卒五支,全數擺放和活動在交叉點上。
一顆將/帥,兩顆士/仕,兩顆象/相,兩顆車/俥,兩顆馬/傌,兩顆砲/炮,五顆卒/兵
雙方輪流行棋,先將對方將(帥)「將死」的一方獲勝。
圖片連結: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8%B1%A1%E6%A3%8B
從小下棋都想到這些問題,象棋中的「炮」跟「砲」這東西哪裡還來的?為何一方技術落後用火砲
從字面上
黑將代表石包砲,發出石頭的投石車
紅帥代表火包炮,靠火器發射的火炮
難道指蒙古西征?
當然沒這回事
閒人本篇談談這些詭異的亦體字
二、那些年談到的象棋種類
(一)唐岑順的夢遊仙境
唐相牛僧孺著《玄怪錄》其中有《岑順》和《巴邛人》兩篇涉及象戲,而《岑順》對行棋較為詳細,〈岑順〉篇描寫唐寶版本的岑順夢遊仙境。
寶應元年(公元762年)汝南人岑順旅居到親戚老宅,數個深夜他聽到擊鼓之聲,直到一日夜裡,他夢見一身披甲冑,自稱代表金象國的人,邀請其做軍隊統帥,抵抗敵國天那軍進犯。
岑順欣然答應後,就到天那軍與金象軍集結對峙。忽然有軍師發令說:「天馬斜飛度三止,上將橫行系四方。輜車直入無迴翔,六甲次第不乖行。」於是兩軍各地馬斜向移動;卒往前移動,上將橫移,戰車配合全軍直衝。很快,天那軍就大敗潰逃。
岑順憑藉功勞在夢中獲得榮華富貴,親友發現岑順數日閉門不出,且面色看似憔悴,像是中邪,就聯合把他灌醉,才問出實情。
隨後,他們深掘岑順居住老宅地面,卻赫然挖出一古墓。這座墓陪葬東西很多,有「甲冑數百,前有金床戲局,列馬滿枰,皆金銅成形」。而「金床戲局」明顯指棋局,而上面擺滿了各個兵種的棋子,軍師的號令則是行棋規則,所以岑順是在夢中「下了一盤很大的象棋」。
這傳說故事詳細描述唐代當時棋子成立體象形、金銅成型,有王、車、馬、卒 、士、將六個兵種。馬行日步,車直來直往,卒只能進一步,將可以滿場跑,從兵種及走法上看已與現代象棋非常相似,因傳說故事發生在寶應元年,後世稱為「寶應象棋」。
閒談:波特你覺不覺得很熟悉?,原來中古戰錘0.7K就藏在陪葬品中。
今天的故事就到這裡,喜歡閒人節目請按讚加分享痾不是
對於本篇象棋奇遇計,我們彙整到這裡。
發現:「王、車、馬、卒、士、將」依然在,但消失的「相、炮」
若對寶應象棋很有興趣,詳細故事請看底下這些參考資料。
2.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_太平廣記 -> 精怪二 -> 岑順
4.白話版:https://auzhu.com/game/3504650.htm
(二)宋代沒有炮
宋代的理學家程顥,寫過一首象棋的詩,用來讚美象棋。
大都博弈皆戲劇,象戲翻能學用兵。
車馬尚存周戰法,偏裨兼備漢宮名。
中軍八面將軍重,河外尖斜步卒輕。
卻憑紋楸聊自笑,雄如劉項亦閒爭。
從詩中知道
「大都博弈皆戲劇,象戲翻能學用兵。」→之前閒人提過象棋就是一種象徵
「車馬尚存周戲法,偏裨兼備漢宮名。」→可知 「車、馬」已經存在。棋命名多使用漢朝名稱。
「中軍八面將軍重,河外尖斜步卒輕。」→可知 「將、卒」已經存在。
「卻憑紋楸聊自笑,雄如劉項亦閒爭。」→可知象棋與楚漢相爭的關聯,「楚河漢界」的分水嶺。
彙整本詩可知,「卒、車、馬、將」;但「士、相、炮」都沒有見到。
「偏裨兼備漢宮名」 推測棋名與漢制名稱有關,對比唐代寶應象棋的故事,士沒問題了,但炮應該是不存在了,因為找的到資料顯示:畢竟能找到資料有,軍隊有材官(步兵)、騎士(騎兵)、樓船(水兵)、輕車(車兵)等兵種。大抵平原諸郡多編練騎士、輕車,山地諸郡多編練材官,沿江、海諸郡多編練樓船。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馬俑,正是步、騎、車等兵種混合編隊龐大陣勢的生動展現。
牛僧儒《玄怪錄》中岑順夢幻所見和挖掘古墓所發現的象棋,只有王、上將(象)、軍師(士)、輜車、天馬、六甲(步卒)等六個兵種,還沒有炮。其時為唐代宗寶應元年,故後人稱之為「寶應象棋」。所以說唐朝的時候應該還是沒有炮。
直到宋晁無咎(公元1053-1110年)的"廣象棋",棋子32個,與現制象棋的棋子總數相同,棋盤縱橫各11路,比現代象棋盤大一點。廣象棋把兩炮放在車的外側,棋子名稱和著法與現代象棋相同,
因此針對消失的「相、炮」我們來談談
三、談談相不象炮不砲
(一)象與相
在一座北宋時期的墓葬裡發掘出一副中國象棋,棋子為青銅製作,與現今棋子32個不同,挖出來的共只有30枚。
圖片參考https://www.wikiwand.com/zh-mo/%E8%B1%A1_(%E4%B8%AD%E5%9C%8B%E8%B1%A1%E6%A3%8B)
引此往上有票人說北宋時期的象棋,做工十分精良,銅製的棋子直徑大小不等,正面刻有車馬砲等字樣,反面則是象徵著棋子的圖畫。將是坐在椅子上督戰的將軍,威風凜凜;士則是穿著裙子的女將;車是有著大輪子的輜重車;馬是奔騰而起的駿馬;砲是炮手站在投石機旁;象的圖畫就是大象,並非我們想像中的「王侯將相」指點江山。
唐朝史書《三國典略》記載了南北朝中晚期 梁朝使用兩頭進口大象騎乘作戰的故事,但很悲催的輸了。
原文網址:https://kknews.cc/history/9m99grb.html
象,仍有不少人認為象為軍師,相則是為了分辨敵我而使用,與字義不符。
戰象是經人類馴服和訓練後用於作戰用途的大象。在戰場上主要用於衝散敵軍的陣列、踐踏敵人。通常是雄性,因為公象相對母象更加強健而兇猛。
圖源: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6%88%B0%E8%B1%A1 |
沒有象,而有弩
北宋的象棋有大象戲與小象戲。據朝鮮李圭景說法《象戱圖法》記載小象戲沒有象,而有弩這兵種,其他則是將、士、馬、車、砲、卒(另一方寫成步)。
(二)炮與投石機的歷史
紅方的炮寫法是左邊一個火,右邊一個包,就是火炮的炮。而黑方的炮,炮的寫法是左邊一個石,右邊一個包,這個字「砲」,這些字的意思很好解釋,火包的炮,打出去的是火藥炮,而石包這個字的炮,打出去的是石頭。發射石頭的炮,其實就是投石頭車。投石車在先秦時代就已經派上戰場了。
紅方的炮寫法是左邊一個火,右邊一個包,就是火炮的炮。而黑方的炮,炮的寫法是左邊一個石,右邊一個包,這個字「砲」,這些字的意思很好解釋,火包的炮,打出去的是火藥炮,而石包這個字的炮,打出去的是石頭。發射石頭的炮,其實就是投石頭車。投石車在先秦時代就已經派上戰場了。
文字描述出現:
戰國時期中原軍事著作《孫臏兵法》已有提及投石機,戰國的《范蠡兵法》:飛石重十二斤,為機發,行二百步。換句話說,以2.7公斤的石頭,可投至280米遠,威力驚人。
秦楚之戰:大規模投石車戰鬥
目前能找到的史書記載,中國歷史上最早大規模投石車戰鬥是第一次的「秦楚之戰」
秦王政二十二年(公元前225年,丙子年),李信率軍攻打楚國平輿為楚將項燕所敗。
李信在攻燕上立功,取得秦王嬴政的信任,在攻打楚國時,嬴政找來李信和王翦,問他們攻打楚國需要多少兵力時,李信說要20萬,王翦說60萬。秦王嬴政覺得李信果斷勇敢,王翦年老膽怯了。因此嬴政就派李信去打楚國的這是大戰,出現了第一次的大規模投石車。。李信帶領二十萬軍隊渡河而來,項燕提前準備好了很多投石車。在秦軍渡河還沒站穩,楚國的投石車開始發射,一堆石頭飛向秦軍。秦軍陷入大亂。項燕帶部隊追趕李信三天三夜,攻下兩個軍營,殺死七名秦軍都尉(“都尉”僅次於“將”的中高級軍官),李信大敗而逃。
東漢末官渡之戰:霹靂車
「曹操出兵與袁紹戰,不勝,復還,堅壁。紹為高櫓,賢曰:《釋名》曰:櫓者,露上無覆屋也。起土山,射營中,射,而亦翻。營中皆蒙楯而行。楯,食尹翻。賢曰:今之旁排也。操乃為霹靂車,賢曰:以其發石聲烈震,呼之為霹靂,卽今之砲車也。」維基 -> 資治通鑑 -> 檢索 "霹靂車"
曹操與袁紹大戰官渡。袁軍佔「地利」,在曹營前搶修了小土山,上面修建木質櫓樓,安排大量士兵站在樓櫓上向曹營射箭,曹軍因敵在上,我在下,弓箭占不了優勢,最後曹操利用改良版的投石機達成反攻。
隋唐時期群雄:將軍砲
「讓等乃推密為主,建號魏公。鞏南設壇場,即位,刑牲歃血,改元永平,大赦,其文移稱行軍元帥魏公府。以讓為司徒,邴元真左長史,房彥藻右長史,楊德方左司馬,鄭德韜右司馬,單雄信左武候大將軍,徐世勣右武候大將軍。祖君彥記室。城洛口,周四十里,居之。命護軍將軍田茂廣造雲三百具,以機發石,為攻城械,號「將軍砲」。進逼東都,燒上春門。」新唐書→卷八十四→列傳第九 李密
《新唐書》載,公元617年,李密攻打長安城,命令製造三百架投石機。唐代史書稱,當時有種叫做將軍炮的火器,是用機械將石頭擊發,用於攻城。由於當時的炮就是一種投擲石頭的機器,所以,寫作「砲」,而不是「炮」。
安史之亂
唐至德二年(757年),正值安史之亂時期,安祿山派史思明、蔡希德等大將,分別從定州、上黨、大同、幽州,領兵10萬,圍攻太原。太原守將李光弼於是率領不到萬的戰士和百姓到城外挖壕溝與守城。光弼又趕製大砲,發射巨石,等敵人逼城,一發即可擊斃20多人,擊斃安史叛軍十分之二三。這才緩住史思明的大軍。
宋滅南唐
宋開寶八年(975年),宋朝在攻滅南唐時使用了「火炮」。這是一種使用可燃燒彈丸的投石機。北宋政府在建康府(今江蘇南京)、江陵府(今湖北江陵)等城市建立了火藥制坊,製造了火藥箭,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,宋敏求在《東京記》載,京城開封有製造火藥的工廠,叫「火藥窯子作」。這時的彈丸已可爆炸,聲如霹靂,故稱之「霹靂炮」。靖康元年(1126年),金入圍攻汴京,李綱在守城時曾用霹靂炮擊退金兵,「夜發霹靂炮以擊賊,軍皆驚呼」。
砲與炮
彙整一下到唐朝以前,出現了「車、馬、士、卒」等。而「炮」,在當時應該不叫炮,而是一個「石」加一個「包」,念「拋」。火器開始用於軍事。據《唐書》記載,以機發石為攻城,號將軍炮。那時的炮字還是"石" 為偏旁的。
僧念常《佛祖歷代記載》卷二十二於唐文宗開成己未下有「製象碁」三字,原註云:「昔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;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將士卒加炮,代之為機矣。」此機字疑為棋字之誤,是象棋明為唐牛僧孺所創製。
到了南宋,則已與今制完全相同了。劉克莊有《象弈一首呈葉潛仲》云:
小藝無難精,上智有未解。君看橘中戲,妙不出局外。屹然兩國主,限以大河界。連營稟中權,四壁設堅械。三十二子者,一一具變態。先登如挑敵,分佈如備塞。盡銳賈吾勇,持重伺彼怠。或遲如圍莒,或速如入蔡。遠炮勿虛發,冗卒要精汰,負非由寡少,勝豈擊強大?昆陽以象奔,陳濤以車敗。匹馬郭令來,一士汲黯在。獻俘將策勳,得嶲眾稱快。我欲築壇場,孰可建旗蓋?葉侯天機深,臨陣識面背。縱未及國手,其高亦無對。扭捷敢饒先,諱輸每索再。寧為握節死,安肯屈膝拜?有時橫槊吟,句法尤雄邁。愚慮僅一得,君才乃十倍。霸圖務並弱,兵士貴攻昧。雖然屬克獲,詎可自侈狀!呂蒙能馘羽,衛瓘足縛艾。南師未可輕,夜半防斫寨!
到了南宋,則已與今制完全相同了。劉克莊有《象弈一首呈葉潛仲》云: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web/sys_serialtext/?item=0010753271&page=2
閒談:不斷進步的象棋
北宋程顥的詩唯獨沒有提到炮。可見在那年代,畢竟火藥第一次正式用於戰場,是宋朝時虞允文抗金。所以象棋里的炮也很可能是在這個時代里加進去的。南宋到元明時代,火炮才作為正式武器出現,所以象棋里的炮也很可能是在這個時代里加進去的。
宋代古籍《事林廣記》中的“藝文類”五卷,書中已經記載了2個順炮全局,還有1個叫“雙龍出海勢”的象棋殘局,書中記載的象棋除了沒有像相、兵卒之分,其餘都跟現代的象棋一樣,也包含“炮”這個棋子。而在宋代以前的朝代,在眾多宋代之前的古籍記載中,都沒有發現記載當時的象棋含有“炮”這個棋子,由此可見,象棋中的“炮”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了。十訣
但我們可知道象棋經過長期不斷完善而形成的
笑話一則
朋友:你不覺得帶著火炮跳上去很酷?
我:象棋不都這麼做嗎?
-
閒談:關於象棋的最後那點事
-
↓還有下一集喔!↓
-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
留言列表